守护金融安全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警惕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提示
2024-7-31 0:00:00浏览量:775编辑:管理员来源:天畅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日常交流与经济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也成为了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活动的温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其伪装性、迷惑性日益增强,严重侵害了公众的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为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特此发布《关于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提示》,旨在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与识别能力,共同守护我们的“钱袋子”。
在“共享屏幕”类诈骗中,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提高信用卡额度、取消不实贷款、注销保险服务、航班延误退费、赠送礼品等常见需求的敏感性,通过短信或电话诱导受害者下载并开启指定聊天软件或网络视频会议软件的“共享屏幕”功能。一旦受害者开启此功能,不法分子便能实时监控其手机或电脑屏幕,进而诱导受害者进行银行卡绑定、密码修改等操作,同步获取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最终实现资金盗取。此类诈骗手法隐蔽性强,受害者在不知不觉中便落入陷阱。
“AI换脸拟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诈骗工具。他们通过微信、电话等渠道联系受害者,以“网店客服”、“营销推广”、“招聘兼职”、“婚恋交友”等为借口,采集受害者的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随后,利用AI技术合成虚假的音频、视频或图像,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不法分子会以此为基础,编造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理由,诱导受害者的亲友转账汇款,或直接骗取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更有甚者,还会对明星、专家、执法人员的音视频进行人工合成,假借其身份传播虚假消息,以达到诈骗目的。
在网络投资理财领域,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高收益的渴望,通过伪造或仿冒的投资平台,发布“稳赚不赔”、“保本高收益”等虚假信息,吸引受害者关注。他们往往冒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以“专家内幕”、“内部消息”、“特殊资源”等为诱饵,诱导受害者在伪造平台上进行投资。起初,不法分子会通过小额返利让受害者尝到甜头,进而不断诱导其加大资金投入。然而,当受害者投入大量资金后,不法分子便会迅速转移资金,销声匿迹。此类诈骗不仅让受害者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其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网络游戏作为现代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成为了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新阵地。不法分子在网络游戏或社交平台中发布虚假的游戏账号、装备、点卡买卖信息,以“低价出售”、“高价收购”为诱饵,吸引游戏玩家关注。对于想低价购买游戏产品的玩家,不法分子会诱导其绕过正规交易平台进行线下交易,一旦玩家支付钱款便消失无踪;而对于想高价出售游戏产品的玩家,不法分子则会诱骗其登录虚假交易网站,并以各种理由要求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等费用才可提现,随后不断要求充值更多金额,最终迅速转移资金。此类诈骗不仅让玩家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其游戏体验与心理健康。
-
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个人生物识别等敏感信息,不随意泄露给他人。
-
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注册陌生平台或添加陌生好友。
-
拒绝陌生人的“共享屏幕”要求,避免无关人员操纵个人电子设备,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犹如一场无声的灾难,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沉重且深远的影响。
对于受害者个人而言,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多年的积蓄可能瞬间化为乌有,甚至还会背负沉重的债务,导致生活陷入困境。而心理上的创伤更是难以磨灭,自责、焦虑与绝望常常如影随形,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扰乱了正常生活。
对于家庭来说,电信网络诈骗可能使原本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夫妻之间相互埋怨指责,亲子之间产生矛盾,家庭的稳定与幸福被彻底打破。
从社会层面来看,电信网络诈骗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削弱了公众对网络环境的信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大量的诈骗案件也消耗了宝贵的司法资源和社会治理成本。
因此,在享受数字生活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隐藏在网络暗处的诈骗陷阱。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我们才能有效守护自己的金融安全,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安全、和谐、美好的网络环境!